清明时节,春光融融,草木菁菁,天气清彻明朗,万物欣欣向荣。作为二十四节气中唯一兼具“节气”与“节日”双重身份的日子,清明承载着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对先人的追思。此时节,人们踏青郊野,折柳簪发,感受"沾衣欲湿杏花雨"的温柔;亦或扫墓祭祖,在袅袅青烟中寄托"慎终追远"的哀思。
清明最重要的习俗是祭扫先人坟墓,表达对逝者的追思。人们铲除杂草、添培新土,摆上鲜花、酒食、纸钱等祭品,焚香叩拜,寄托哀思。这一传统源自古老的寒食节禁火习俗,后与清明融合,成为中国人“慎终追远”的重要仪式。
民间有“清明不戴柳,红颜成皓首”的谚语。人们折取嫩柳枝插于门楣,或编成环戴在头上,认为柳枝能驱邪避灾,同时象征春意盎然、生命力旺盛。
清明正值春光明媚,草木萌发,古称“踏青节”。人们结伴出游,赏花、放风筝、荡秋千,感受自然生机。唐代诗人王维《寒食城东即事》中“蹴鞠屡过飞鸟上,秋千竞出垂杨里”便描绘了古人清明游春的盛景。